信息发布
首页» 信息发布» 学院动态» 草业学子西部行:把论文写在祖国草原上,以青春守护绿色家园
 

草业学子西部行:把论文写在祖国草原上,以青春守护绿色家园

来源:   作者:贺晨瑞   发布日期:2025-09-13     浏览次数:

     

“贵校学子在民勤防沙治沙实践中展现出卓越的专业素养与奉献精神,为我国西北生态屏障筑起一道青春防线……”近日,甘肃省民勤县组织部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学子的感谢信,揭开了这个夏天草业学子奔赴祖国西部开展社会实践的动人篇章。

2025年暑期,草业与草原学院组建15余支实践团队,百余名师生分赴西藏、新疆、内蒙古、甘肃、陕西等省区,深入草原腹地、沙漠边缘和光伏电站,开展草种资源采集、生态调研和技术服务,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书写下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青春答卷。

组图_副本.jpg

西藏阿里:世界屋脊上的草种守护者

8月29日,由院长杨培志教授带队的赴西藏实践团抵达海拔4500多米的阿里地区,开展草种资源采集与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实践团队深入阿里高原草原腹地,克服高海拔、缺氧等严峻自然条件,运用草业科学专业知识,系统开展草种采样与生态调查。

队员们在代表性区域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进行草种鉴别与采集,累计获取草种样本200余份,为研究高寒地区草种资源分布和草原生态系统功能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杨培志教授表示:“此次实践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战略,深入草原生态一线的重要举措。同学们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草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为西藏草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注入了西农智慧。”

时值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与“两山”理论提出20周年,本次实践活动所采集的草种样本将用于高原适生草种选育、退化草原修复等研究,为推进西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供数据支撑与科技保障。

陕北榆阳:草光互补谱新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原的美丽风光是无数人的诗和远方。在陕西省榆阳市,随着光伏电站的设立,小草也助力大产业的发展。

8月27日-28日,张伟副教授带队,会同陕西省林业科学院、榆阳林业局等单位相关人员,赴孟家湾光伏电站调研“草光互补”模式的发展情况,开展植物和土壤的样本采集工作。

调研组通过实地观测、数据采集和模型分析,系统评估了孟家湾光伏电站“草光互补”模式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研究发现,科学规划的光伏电站建设可有效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抑制草地沙化,并为耐阴草本植物提供生长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局部生态环境。

经济效益方面,草地光伏电站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绿色电力产出,缓解了区域用电压力,并通过“光伏+牧业”等创新模式,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复合利用。据测算,一个中型草地光伏电站在25年生命周期内,可为地方带来数亿元的综合经济收益,同时减少碳排放百万吨以上。

内蒙古乌拉盖:摸清“天边草原”生态家底

盛夏的乌拉盖草原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草业与草原学院“赴内蒙古乌拉盖草原生态调研服务队”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贺斯格乌拉牧场,开展系统性的草地种质资源调查与科研实践,全面摸清这片“天边草原”的生态家底。

本次调查共鉴定记录乌拉盖管理区贺斯格乌拉牧场样地植物22科53种,其中针茅、羊草、冰草等乡土种构成优势群落。样地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土壤样本分析表明该区域有机碳含量丰富,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稳定性。

此次实践不仅是对课堂知识的生动检验,更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和专业洗礼。队员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乌拉盖草原不仅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更是蕴藏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宝库”。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从青藏高原到内蒙古草原,从陕北黄土高原到河西走廊,西农草业学子暑期实践的足迹遍布西部多个重要生态区。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深化了对国家生态战略和草原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尽管面临高原反应的挑战,但能以实际行动守护西藏的绿水青山,我们倍感光荣。这次经历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践行‘两山’理念、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念。”赴阿里实践的草业2401班孟禹彤感言。

通过深入一线的科研实践,草业学子把专业学习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用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西农精神。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已深植于每位队员心中。同学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中收获的知识与精神力量转化为未来科研的动力,努力成长为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人才,以青春和科技之力守护祖国西部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共同续写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壮丽篇章。

编辑:贺晨瑞     终审:辛清婷
Document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