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了解草原治沙防沙的实际情况,增强大家对于防沙治沙精神的理解。7月13日,草业与草原学院赴东乌珠穆沁草原调研队全体队员在当地牧民宝音的带领下来到位于祖国边疆地区的萨麦苏木阿尔塔拉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目的地处于边境地区的阿尔塔拉嘎查,到达之后,在牧民宝音的热情接待下,同学们到达了治沙效果显著的草原地区。根据介绍,当地原两万多亩的草原在气候变迁及其他因素影响下,沙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沙化面积持续扩大。在2000年左右,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宝音的父亲带领全体牧民利用当地条件,积极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用飞机播撒适宜生长的沙柳种子,最终沙地变成了如今的绿洲。宝音讲到:“从小看着父亲,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仍然坚守在防沙治沙第一线,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也将为了草原生态的持续发展,要坚持在防沙治沙的最前线!”
防沙治沙工作刻不容缓,但问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的。根据宝音的说法当地根据中央的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健全了草原监理和林业公安巡回督查、萨麦苏木阿尔塔拉地区组织管理、农牧民群众管护主体四级管护体系和定期督查制度,工程区全面实行“三禁”(禁牧、禁樵、禁采)和“五个严格”(对国家重点生态项目区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迁出区和封育区、严重沙化退化和生态脆弱区、农区严格实行禁牧;对草原牧区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每年将工作情况向本级人大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保证了防沙治沙工程顺利进行。
经过多年奋战,在如今的萨麦苏木阿尔塔拉地区,在东乌珠穆沁旗北境上,一道横贯东西的绿色防线依然成形,北疆生态屏障作用日益凸显。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宣传学习宝音父子的防沙治沙精神,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宝音带领队员们参观父亲治理的“沙窝子”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